ไทย EN
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

Banner

资讯动态

海亮新材数字车间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整版(06版)报道

TIME:2023/08/18


8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锚定高质量 激发新动能——开局之年看兰州新区》及整版(06版)《黄土滩建起现代化产业新城——甘肃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纪实》报道了海亮新材数字化车间。


报道中提到,海亮新材投资约3亿元打造智能工厂平台,目前数字化方面已投入超2亿元,智能物流体系下,生产车间内重达1吨多的铜箔卷能实现自动上卷、下卷、烘烤、分切和包装,极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员工工作量……借助智能物流体系,今年以来,海亮新材铜箔产量已接近8000吨,产值达5亿元以上。


下面请看报道原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7日   第 01 版)


1.jpg


经济增速连续6年居国家级新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342亿元,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55万人,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3.4万户……短短11年,甘肃省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盆地黄土滩上,兰州新区拔地而起,一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开放平台功能逐渐释放的现代新城正加快形成。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兰州新区锐意改革创新、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7%,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30%。”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说,兰州新区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产城融合有了新突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向西开放的路子越走越宽。


——深化改革,先行先试闯新局。


“生产建设周期整整缩短了12个月!”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得益于兰州新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公司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从落地到开工,再到首条生产线投产出箔,前后不到半年。


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管约束和过程服务,兰州新区精简审批事项。“审批主要事项由23项精简至5项,审批时限由147个工作日压缩到26个工作日,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80%以上。”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子铭说,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个项目签订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书,实现了早开工、早投产。


兰州新区敢闯敢试,一批改革举措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构设置上实行‘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镇(社区)三级管理服务架构。”杨建忠介绍,新区机关部门及事业单位内设科级机构压缩了51.2%。


“如今,兰州新区各部门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政务服务全年不打烊。”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爱胜说。


——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劲头足。


走进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直径4米的合金圆柱体中,弧光闪烁、焊花飞舞。“这是即将焊接成型的镍基合金N08120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产品工艺高级技术主管朵元才说,这套反应器实现了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新突破。


在兰州新区,70多个科研创新团队、6000多名科技型人才开展科学研究,168个创新平台不断激发创新动力。


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关键技术及其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维能力的医疗器械企业。“我们公司已实现年产医用重离子治癌装备3套,性能指标、临床反馈不逊色于进口设备,成本下降了一半。”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兰州新区引进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应用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去年兰州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41.1%。”兰州新区科技局局长杨天岳介绍,今年上半年,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4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12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宽。


风过,绿波漾。林荫道,孩童在玩耍;湖边亭,人们在散步。风景优美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改造前是盐碱荒滩。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耀宗介绍,过去这里植被稀、风沙多,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经过整理土地、改良土壤、配套节水灌溉设施,满足了植物种植要求。


“历时5年,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区公园水系建设等,绿化管护面积增加了10倍。”兰州新区市政集团绿洲公司总经理杨春荣说,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已逐步形成水、鸟、鱼共存的生态循环系统。迄今,兰州新区已记录到植物127种、动物98种,包括绿头鸭、斑嘴鸭、灰雁等。


“绿起来的兰州新区,意义不止于宜居,还在于高质量修复和保护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起到支撑作用。”罗耀宗说,截至目前,兰州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余万亩,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建成区绿化率达36%。


“绿色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此,我们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园。”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于凤刚说。
——对外开放,发展空间更广阔。


7月19日,兰州新区中川北站,首批发往印度孟买的南亚陆海多式联运设备专列顺利发出。


“兰州新区铁路口岸,已成为‘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和‘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的集散地和集结点。”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局长王岩山说,中欧、中亚、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完成国际班列到发129列,同比增长14.29%。”


近年来,兰州新区着力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快速搭建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等对外开放平台,相继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功能性平台,对外开放体系逐步完善。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7年来,活跃企业增长25倍,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超35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年业务单量从不足千单增长至30万单。
发挥区位优势,兰州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机电装备、中成药、化工产品等远销欧洲、中亚、西亚、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新区进出口贸易额呈两位数增长,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不断呈现新气象。(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7日   第 06 版)


2.jpg


出甘肃省兰州市区,沿京藏高速北上,一路所见,山峦起伏。再往前,绿意盎然,城市天际线再次显现,兰州新区到了。


从零起步,一张白纸绘蓝图。2012年8月,兰州新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十余年奋进,产业新城活力足。截至2022年末,兰州新区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跃升到3.4万户;规上企业由建区之初仅1家增至176家,覆盖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17年以来,新区经济增速连年保持两位数,持续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牢记嘱托,实干笃行。近年来,兰州新区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补短板、调结构、强弱项,着力构筑甘肃实体经济的新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日前,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入园区、看产业、观成效,实地感受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脉动。


转型——
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弧光闪烁、机械轰鸣,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工人们头戴防护罩专注焊接。眼前这台直径4米、长约24米的庞然大物——镍基合金N08120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将于近期完工交付。


“多晶硅是光伏行业电池板的主要原料,冷氢化反应器则是其关键生产设备。”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产品工艺高级技术主管朵元才介绍,团队创新材料技术,实现了装备国产化。


兰石集团长期致力于研制大国重器,此前一度面临发展空间不足、产品订单减少、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值和营收停滞不前等问题。


“不进则退,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兰石集团副总经理高峰介绍,2013年,兰石集团响应“出城入园”政策号召迁入兰州新区产业园。腾笼换鸟后的兰石集团迅速成立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树立鲜明的市场导向,加快推进工艺技术革新。


“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曲线犹如哑铃,两头高、中间低。”高峰说,为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兰石集团不断延链补链,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能源装备新材料,在多地布局产业及研发基地,将产品应用领域从陆地向海洋和沙漠延伸,另一方面采取“产品+服务”的发展模式,向用户提供后期运维检修服务,提高产品竞争力。


近年来,兰石集团又瞄准智能化方向持续攻坚,研发出适用于海洋模块钻机的智能化系统等多项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迭代,经营业绩也逐年攀升。据统计,去年兰石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57.21亿元,同比增长25.44%;装备制造业实现营收61.35亿元,同比增长23.76%,创历史最高水平。近10年来,兰石集团累计达成出口订货逾30亿元,在国际能源装备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持续推动兰石超深钻机、兰电节能电机、兰泵超高温熔盐泵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兰州新区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共引进落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60个,总投资620亿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工产业走向绿色。


依托区位条件和兰州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2018年,兰州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业务。


“入驻企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达标;废污实现园区内循环利用;企业用于生产的绿电配比达到60%以上。”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于凤刚介绍,园区引导化工企业建立绿色价值导向,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化。


走进兰州助剂厂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中心,中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除污设备运行情况。“便于跟进污水处理进度,还能根据物料浓度、水质成分及时调整参数,达到最佳除污效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实施绿色化改造以来,污水处理成本从每吨2400元降至256元。


“节省的成本相当于新增的利润。”公司总经理冯国保告诉记者,过去生产1吨聚乙烯催化剂需耗水5吨,如今已降到2吨以下。“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废水被高效回收再利用,以氯化钠为例,利用率可达77%以上。”冯国保说。


废污回收利用,企业要做第一责任人,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园区建有满足化工废水处置要求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产废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于凤刚介绍,目前,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综合智慧应急管控中心已投入运营,并对重大危险源企业及废水废气在线监测。


育新——
培育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


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铜箔智造车间,自动导引智能物流运输车快速穿梭在各个厂房,运送着一卷卷铜箔;智能桁架不时发出“嘀嘀”声,提示铜箔烘烤完成;设备状态指示灯不停闪烁,智能物流传送带不断将分切好的铜箔运至包装车间……


“这套物流体系中,重达1吨多的铜箔卷能实现自动上卷、下卷、烘烤、分切,再送去包装。”铜箔智造车间制造一部生箔工段长贺天程介绍,车间数字化程度提高后,员工工作量不断减少。据介绍,该公司在数字化方面已投入超2亿元,智能工厂平台建设总投资预计将超过3亿元。


目前,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一期5万吨已投产。今年以来,海亮集团在兰州新区的项目产量已接近8000吨,产值达5亿元以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兰州新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布局的多个千亿元、五百亿元产业链不断延展,产业延链补链、产业聚集的效应正在凸显。”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舜栋信心满满,“优良的营商环境、较高比例的绿电资源,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我们园区内有3家企业都做负极材料,大家既竞争又合作,产品线设计、技术领域信息互补,客户资源共享,3家企业产能合起来达40万吨。”兰州宏彬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王盛介绍。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兰州新区集聚海亮、德福、宏彬、格瑞芬、宝武等知名企业,带动众多上下游企业加入。


抓重点,强特色。兰州新区聚焦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城市矿产3个五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5个百亿元级产业,以及航空、食品加工、应急救援等多个特色产业,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以上。


“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培育新兴产业,加快集群发展,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新高地,为甘肃全省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


融合——
壮大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数智赋能+钢桥梁加工制造,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博睿交通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手臂上下翻飞,原材从投料、切割、组装到焊接全部实现自动化。“机器人智能焊接不仅大幅提高焊接效率,而且质量控制更为精准。”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安小军说。


在控制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和各种运行操作画面。“这条基于5G技术的钢桥梁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5G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传输,信息流准确、快捷,从硬件物联、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数智赋能’,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安小军介绍。


“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投产之后,我们公司的钢桥梁加工制造总年产能由常规作业模式的4万吨提升至10万吨,人均产能由307.7吨提高至625吨,返修率下降近一半,人工成本和辅材成本也随之下降。”安小军说,博睿重装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兰州新区,数字化拓展的发展应用空间越来越大。


发挥地处“一带一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兰州新区,大数据技术让中欧国际班列实现了如同网购般的体验,班列像快递般“一票运走,随时可查”。


“过去如果要发海陆空多式联运,货主耗费数个小时才能算出最优的运输方式。现在,依托京东云的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计算,初步实现海陆空数据互联互通。货主只需在系统中输入起点和终点,即可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和报价,货物位置也可实时查询。”兰州新区大数据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师玉兴说,一张多式联运运单,关联物流运输全过程信息,所有单号自动关联,一单到底,从根本上实现防篡改、可追溯。


在兰州新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乘“云”而上,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随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为甘肃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电网首个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近年来,凭借绿电资源丰富、气候温凉、空气干燥以及拥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优势,兰州新区相继落地多个大数据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万亩大数据产业园,为数据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29.5亿亿次浮点运算,为云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研发测试仿真等业务提供算力和海量存储支撑。”国网思极飞天(兰州)云数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经理焦航说。


“新区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5个,计划投运总机柜数约4万台。截至目前,累计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70余家。”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数投公司副总经理何永强介绍,预计到2025年,兰州新区装配机架6.8万台,每年可创造产值27亿元,带动IT设备投资204亿元,可为西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大数据存储和算力服务。


强基——
统筹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


站在兰州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平坦开阔的川地一望无际。阳光照耀下,新茬苜蓿更显翠绿,微风拂动,绿浪翻涌。


“经过3年多平田整地、改良土壤,如今各类牧草已全面进入收获期。”望着一尺多高、长势喜人的苜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胡仕宦十分感慨,“四五年前,这里还是寸草难生的黄土滩。如今优质牧草既可供奶牛养殖,也可用于发展旅游观光,黄土滩变身‘金银滩’。”


“蝶变的基础在于引来了活水。”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耀宗介绍,地处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降水少,地表缺河流,水资源相对匮乏。2011年2月,甘肃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担向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供水的决策。


从此,一渠清水沿大通河顺流而下。管道所至,千年旱塬改换新颜。依托水利基础设施,兰州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有力支撑土地耕种率提高50%以上、亩产值提高20%以上,撂荒地整治“清零见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

“受益的不仅是农业,我们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兰白都市圈等供水地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甘肃省引大入秦水资源利用中心供水处处长王来正表示,2012年以来,工程已累计向新区供水13亿立方米,发挥了重大水利工程的基础支撑作用。


引来水,畅通路,厚植绿色底色,公共服务持续向好。10余年来,银兰高铁兰州至秦王川段,以及过境兰州新区的乌玛高速、京藏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造林绿化累计完成20余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


前不久,位于兰州新区西面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换乘中心屋面封顶。“工程按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设计。”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航站楼建成后总面积约等于现在的8倍,预计明年10月即可转场投运。


传统基础设施不断巩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兰州新区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说,预计到2025年,基地可实现装配标准机架40万架以上,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算、软件开发集成于一体的数据信息产业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爱胜表示,新区将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基础设施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跃升新台阶。


记|者|手|记
勇于创新 真抓实干
银 燕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7日 第06 版)


建设之初,黄土滩上空空如也,可以说,兰州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成了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兰州新区为什么能?新区建设者们回答:根本在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途径在于改革创新,关键在于真抓实干。


建设国家级新区,在甘肃历史上是头一回,没有经验可循。兰州新区的战略定位不低——“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没有捷径可走,惟有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勇于创新,真抓实干。


在兰州新区采访,听得最多的词就是改革创新。地处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流的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立足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兰州新区发展方向清晰,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保持战略定力,没有哪个项目热门就上马哪个。立足区域实际,兰州新区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在充分考虑自身通道枢纽优势和甘肃省矿产资源、风光资源富集的优势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了产业集聚。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是最朴素的方法论。建设新区,筑巢引凤,既要有为企业当好“店小二”的精神,还要善于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兰州新区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


兰州新区的实践探索说明,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让美好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关注海亮 办公OA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7 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版权  浙ICP备14000406号-1
Baidu
map